小张是我们肝病科实习医生,最近跟我坐门诊,问到我一个问题:最近病区收治的几例肝癌患者甲胎蛋白(AFP)值都在检测下限内,均是以彩超、CT、MR等影像学首先发现,有没有比AFP更敏感的血清学检查指标以更早地筛查出来呢?
确实有,只是还没有引起广大肝病医生和肝病友的重视。
在此,结合我国2023年7月发表的《肝癌三项(AFP、AFP-L3%、DCP)与GALAD、类GALAD模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》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几个筛查早期肝癌敏感的血清学指标。
作者供图
01 经典的肝癌标志物-AFP
首个AFP血清定量检测方法诞生于1971年。作为最早应用于肝癌筛查的血清学指标,AFP在肝癌高危人群筛查和诊断、疗效监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。长期以来临床证实采用AFP联合超声检查可有效筛查肝癌,从而使肝癌死亡率大大降低。
但AFP在诊断小肝癌方面存在不足。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,54%的小肝癌AFP为阴性。另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,以11ng/mL作为临界值时,AFP诊断HCC的敏感性为46.0%,诊断小肝癌的敏感性仅为23.4%。临床上不少肝癌患者AFP值始终在正常范围。故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尚无法满足临床诊疗需求,亟需补充新的检测指标。
02 AFP的黄金搭档-甲胎蛋白异质体百分比(AFP-L3%)
甲胎蛋白异质体一般特指AFP-L3,由于AFP-L3为HCC所特有,因此临床上将AFP-L3占总AFP的百分比称为AFP-L3%。
AFP-L3%常被用于辅助鉴别AFP升高时的肝脏良性和恶性病变。大量临床研究显示AFP-L3%是AFP的重要补充,可用于鉴别AFP升高的性质(良性/恶性),结合不同的临界值,有助于早期筛查HCC、补充筛查小肝癌,对HCC进行辅助诊断、病程监测和预后判断。
因此2005年,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批准将AFP-L3%作为HCC的辅助筛查指标,并将阳性临界值设定为10%。之后日本肝病学会(JSH)2019年发布的《肝细胞癌临床实践指南》及《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(2022,北京)》先后将AFP-L3%作为肝癌筛查重要的补充指标。指出AFP-L3%检测有助于提高HCC的早期诊断率。
03 肝癌筛查指标的一匹黑马-异常凝血酶原(DCP)
DCP是一种脱γ羧基凝血酶原,是当缺乏维生素K或存在维生素K拮抗时,凝血酶原前体的谷氨酸残基无法全部羧化,失去与Ca2+结合的能力,丧失凝血酶活性,从而形成异常凝血酶原。
与经典的肝癌标志物AFP相比,DCP具有更好的临床诊断性能。MITA等采用ELISA检测HCC患者血清DCP和AFP,结果显示,有62%(56/91)的HCC患者的DCP水平高于临界值(40mAU/mL),而仅有47%(43/91)的HCC患者AFP水平高于临界值(20ng/mL)。DCP还可用于预测HCC复发和微血管侵犯(MVI)。大量临床研究证实DCP在HCC诊断和预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,特别适用于AFP阴性HCC患者的临床管理。近年来我国相关指南和共识均将DCP列为HCC的补充筛查或辅助诊断指标。
作者供图
联合检测肝癌三项,助力肝癌早诊早治
有研究显示AFP、AFP-L3%和DCP联合检测诊断早期、单发、低AFP水平的小肝癌敏感性可达90%。因此《肝癌三项(AFP、AFP-L3%、DCP)与GALAD、类GALAD模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》提出,联合检测AFP、AFP-L3%和DCP(简称肝癌三项),能显著提升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,肝癌三项可有效弥补AFP单项检测的不足,不仅有助于高危人群良、恶性肝病的鉴别,提高早诊率,也可作为肝癌的临床分层和预后(复发、生存)管理的依据。这对提高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目前,肝癌三项已经被纳入国内外多个肝病相关指南或者共识。
肝癌三项筛查适用人群
我国肝癌早期检出率低,与高危人群定期监测不充分有关。定期筛查有助于肝癌的早发现、早诊断和早治疗,是改善肝癌预后的关键。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:具有HBV和/或HCV感染、长期酗酒、NASH、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、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,以及有肝癌家族史人群,尤其以上人群年龄>40岁的男性风险更大。专家建议以上高危人群每6个月进行肝癌三项检测联合腹部超声检查。
作者供图
作者简介丨邵国辉 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 主任医师
(医学科普具有普适性,不作为诊疗意见,如有个性化需求,建议您就诊咨询。)